- 手机:
- 17730772120
- 电话:
- 17730772120
- 邮箱:
- 254669118@qq.com
- 地址:
- 汉中市汉台区考拉教育封闭培训基地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招教重点心理学名词(二)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4.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5.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6.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7.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0.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1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6.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7.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18.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19.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0.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1.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22.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23.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23.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25.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26.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27.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28.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0.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31.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
32.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3.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笔试提醒(三)
1.请认真阅读准考证上的有关规定和提醒信息,并严格遵照执行。考试期间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接受考务人员的监督和检查。如果考试作弊,无理取闹,威胁、侮辱、诽谤、诬陷工作人员或其他应聘人员的,将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人社部令第35号)等法律法规的处罚。
2.考试结束铃响,请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答题卡分别反面向上放在桌面上,在座位上等待监考人员收取并清点确认后,经过允许才能离开考场。
3.本次笔试两个科目考试的试题均为合订本,请注意按题本的说明作答。
4.答题卡、试题发放后,请在规定位置,用黑色墨水笔准确、完整填写本人姓名和准考证号等信息,用2B铅笔在对应位置填涂本人准考证号。答题前,须仔细阅读应聘人员注意事项和作答须知,在答题卡划定区域内使用规定的工具作答,不得做其他标记。按统一铃声开始答题。